- 最新消息NEWS
最新消息NEWS
2023/04/27
大學的景觀建築教育教學現場與實務趨勢的對話與反思
大學的景觀建築教育教學現場與實務趨勢的對話與反思
資料來源: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407
一、前言台灣的景觀教育與思潮類似英國及日、韓等國,由農學園藝為基礎開始發展,目前共有16個大學景觀系所,每年培養近千名的景觀專業畢業生。另一方面,台灣的景觀行業長期以來一直由兩種相關專業來執行,一是建築和土木技師負責規劃設計和工程施作,一是園藝苗圃業者負責綠化美化工作。2004年考試院銓敘部增設「景觀設計職系」和「景觀設計職組」,2006年考選部舉辦景觀公務人員高普考試,為政府甄選景觀專業人員,台灣景觀領域正式成為國家認可的專業行業。筆者從事景觀教育和實務工作數十年,應台灣建築學會會刊之邀,針對以下幾個與景觀教育相關的課題,談談個人長年在教育及實務現場的觀察與思考。
二、景觀專業定位的外顯與內化景觀專業的定位須由兩個面向來探討,一是教育與實務,一是外顯與內化,二者乃一體兩面,牽動著台灣景觀專業的發展,也引領著景觀專業的定位。關於前者,筆者已作過一些論述(王小璘,2006;2013夏),本文將側重於後者之探討。所謂外顯者,是由橫斷面剖析景觀被賦予的意涵,而呈現與其他領域的相異之處。其一是2002年銓敘部已敘明之新增造園景觀職系的職責與範疇(王小璘,2004冬);其二是高普考科目顯示景觀與其他相關專業之間具有明顯的相異性與區隔性,但也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似性與協調性,如:與都市計畫而言,重視的是生態環境的維護和利用、視覺美感及空間體驗的營造,並使都市景觀在一致性中各自展現不同的風采;與建築而言,景觀則是針對建物外部的開放空間使用作設計、配合建築立面,使整體街廓具有特色而不失其單調;與土木而言,景觀工程較強調在生態環文/王小璘景觀專業教育的反思與前瞻大學景觀建築教育發展歷程回顧與前瞻——學界大學的景觀建築教育教學現場與實務趨勢的對話與反思P002-068-14TA120.indd 422014/7/29 下午7:0443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境的保護與保育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重視環境與生態的永續經營,落實環境的細部設計與施工;與園藝而言,景觀則是運用園藝研育出之植物種類,根據土壤、氣候等環境生態特性,選擇植物種類適地適種,以形塑空間景觀意象,滿足使用者需求,並營造生物棲地的多樣性;與水土保持而言,景觀植栽側重植物之生態功能和視覺美質,並在強化水保綠化工程與技術的基礎上,配合景觀生態和美學功能,選擇並配置植物。所謂內化者,是由縱斷面探討景觀本質的內涵,亦即在認知景觀意涵的基礎上,強調景觀專業的職掌工作與範疇,及由此衍生出相應的景觀執業類別。具體而言,一個完整的景觀專業行業工作應包含研究、評估、調查分析與測繪、規劃、設計、施工圖繪製、協助發包、施工及管理維護等九個階段,是以世界各國在景觀專業行業上因肩負的任務不同而給予相對應的「頭銜」(title)。考量我國社經環境和現況,參考國外相關景觀專業認證制度,筆者認為可將我國景觀從業人員分為(圖1):1. 景觀科技師(Landscape Scientist)2. 景觀規劃師(Landscape Planner)3. 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Designer)4. 甲級景觀工程師(Landscape Engineer Grade I)5. 乙級景觀工程師(Landscape Engineer Grade II) 6. 丙級景觀工程師(Landscape Engineer Grade III)7. 景觀管理師(Landscape Manager)是以縱橫考量景觀專業的外顯與內化之後,景觀的定位便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了!
三、景觀養成教育的鏈結與迷思一直以來景觀教育幾乎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即是無論高教或技職體系的學校系所,多能提出一套理論與實務結合及景觀全方位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課程規劃亦多能符合景觀專業教育的基本架構,但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上卻仍出現幾個不同程度的盲點,例如將所謂「規劃」視為「概念的提出」,或將「規劃」與「設計」混為一談,以致學生於踏出校門進入職場之後,很容易受到「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的影響而人云亦云而成一個模糊的「規劃設計」概念,此為盲點一。課程規劃以設計課為主軸,其每一個設計題目花在工程技術的時間不到十分之一,加上電腦資訊的快速與便捷,學生可以一夕之間完成所需繳交的施工圖,對於該等圖說是否與其設計構想相符?或其畫出的施工圖能否落實於基地現場?似乎已不那麼重要了!無怪乎許多業界反應,錄用甫踏出校門的新鮮人,至少需花費三年以上的時間培訓才能得心應手,派上用場;甚至有業者送件至公部門審圖,不少有具高普考資格的景觀公務人員竟然未能勝任審圖工作,此其盲點二。施工維護往往是呈現景觀具體細部設計的重要階段,唯有二者不斷交叉滲透才能確保景觀環境的品質。然而,以目前教育體系中能將之納入課程實際操作者,可謂微乎其微,更遑論鼓勵及願意「做中學」者更屈指可數。當前高教體系的「學習評量」和技職體系的「教學品保」評鑑效標中,除了「證照取得」一項外,並未見將此階段的知能納入考量,此其盲點三;而所謂「一技之長」者在景觀專業究竟指的是什麼?值得吾人深思!
四、景觀學用的斷層與縫合綜上所述,景觀教育的盲點是導致景觀專業求才落差的關鍵。一代景觀大師Garrett Eckbo在其名著“Landscape for Living”(1950)闡述:“Landscape design is a process of problem-solving”。作為解決「問題」的景觀專業人員必須認清:景觀是一門以研究科學為載體,並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Problem),再將問題轉化為課題(Issue)作研究,據以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Strategy)和方案(Solution)的應用科學。而大學是學習基礎知識的場所,職場是操練進階知能的場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唯有透過研究和應用的相互反饋和交叉運用,景觀本質的內涵才得以深化,廣度得以拓展!
五、對未來景觀教育的建議景觀教育應以「五化教育」為基本理念,即思維本土化、視野國際化、內涵創新化、科技人文化、經營永續化(圖6)。其核心能力則包含了景觀理論之科技知識、景觀設計之創新能力、景觀實務之操作能力、景觀技能之實作能力、以及團隊合作之協調能力(圖7)。是以,針對我國未來景觀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 五年的景觀教育體制目前我國景觀教育制度為大學四年、研究所(碩士)二年的學制,不僅鮮能及早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方向與職涯規劃,並且未能突顯各校系的辦學特色。建議可改為五年的學制;其在學制設計上,四年完成專業通才教育,授予學士學位,其學位名稱可依系發展特色及所屬學院授予理(農)學士(BSc)或文學士(BA)。研究所一年分流為學術研究學程(Research Programme),授予景觀學碩士(MSc)/哲學博士(PhD)學位,以及職業養成學程(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me),授予景觀設計碩士(MLA)學位兩種來加以落實。
2. 學校教育與職涯無縫接軌 大學為基礎教育,大四畢業設計為此基礎教育的總體檢,為強化大學部學生的學習成效,筆者曾提出景觀教育「最後一哩」(e last mile)的理念;該理念係墊基於「景觀乃理論與實踐(有別於「實務」)之結合,及「欲成為景觀(技)師必先具備基本的施作能力,爾後才能落實設計方案之可行」之觀念(王小璘,2013夏)。除此之外,畢業設計亦可到慎選的景觀相關機構,在業師的指導之下進行。
3. 擴充景觀研究實踐能量景觀前輩台大名譽教授凌德麟教授多年前曾語重心長的呼籲,希望景觀學者專家們「挑一些對造園景觀發展有幫助的題目來研究」(凌德麟,1998冬)。然而轉眼十多年過去,情況非但未見改善,甚至產出更多的“研究型”論文,此現象在造園景觀學會及建築學會每年所舉辦的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可見一斑。這些研究論文無疑培養了學生們的邏輯思考和計量能力,但能有實用性的卻少之又少,這是否也算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
4. 加強產學合作與交流景觀教育已走出過去閉門造車而朝向與職場連結,並積極納入課程之中。然衡諸前述二個盲點環節的問題,產學間的合作與交流仍然有待加強:一是側重「規劃設計」屬性的顧問公司及事務所,一是側重「施工維護」屬性的工程公司及苗圃業者。前者在目前各校課程中多已納入實習課,後者則相對不受重視,甚至不少系所標榜以培養學生未來成為設計人才,或咸認後者應屬技職體系。殊不知反而容易導致學生畢業進入職場之後,缺乏信心或受到挫折。因此,建議應革新以往多安排學生至顧問公司或事務所,而加強至工地、苗圃或材料工廠實習;同時,以更積極的態度,檢視師資結構及課程規劃,開通順暢的交流管道,落實產學的充分合作!
5. 培養學生批判能力與景觀管理人才所謂‘學以致用’不是口號,而是實踐,好的規劃與設計方案須有厚實的理論研究基礎和品管保證的景觀工程和資源的永續經營。因此,大學課程中應適當加入「個案研究」,課程內容請詳(王小璘,2010)和管理學相關科目,培養學生批判能力和基本的管理知識。
6. 推動景觀教育認證制度教育認證的目的是協助學校發展自我特色、建立卓越的專業教育計畫與課程體系及提升教學品質,為社會培育合格的專業人才。目前我國已經由「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及「台灣評鑑協會」(TWAEA)等機構辦理各類專業學門教育認證。為開展大專院校景觀教育認證工作,建議由景觀專業及學術單位成立認證機構,推動景觀教育認證制度,以確保景觀教育品質與學生競爭力,達致學校、學生和業界三贏的最終目標。
六、結語美國景觀教育已逾百年,我國亦已年過半百,對一個專業領域的形成實屬不易!未來我國景觀界除應能借鏡相關專業領域,持續自我累積經驗與能量,強化景觀專業的力度之外,更須提高國際視野、放眼未來,並釐清吾等所欲爭取的「景觀(技)師」的定位為何?與相關專業領域的區隔與配合為何?截至目前,在國內有台灣造園景觀學會於1999年訂定景觀師資格,作為申請加入成為IFLA會員之審查條件,是台灣景觀民間團體最早的認定資格(王小璘,1999冬),其後有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訂定一套嚴格的景觀師考試制度。國際間有IFLA亞太地區分會(IFLA APR)及亞洲園林協會(Asi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ciety,ALAS)分別積極展開亞洲地區景觀師的認證制度。冀望透過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景觀專業領域能展開新的里程,使我國景觀教育及行業能更上一層樓!